美国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发布人形机器人报告
2024年10月,美国美-中国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(USCC)发布关于人形机器人的报告,主要探讨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现状、中美两国在该领域的竞争态势、中国的发展策略及未来影响。
一、人形机器人发展概况
定义与关键属性:人形机器人具有类人外形,融合运动、灵巧性和智能三大属性。运动能力使其能在人类环境中活动,灵巧性助力与环境互动完成任务,智能则依靠人工智能实现自主感知与决策,通过机器学习不断提升能力,“具身 AI” 成为行业发展关键技术。
技术进展与局限:在人工智能推动下,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地形导航和物体交互方面取得进步,部分具备语音和推理能力,但仍面临诸多技术难题。电池储能限制机器人续航,执行器等部件的技术瓶颈影响运动和操作精度,在应对突发情况的推理和行动能力上也有待提升。当前虽有先进原型机展示了如物体分拣、清洁等技能,但执行简单任务速度慢于人类。
二、中美人形机器人产业对比
中国的优势与不足:在机器人的体重、身高和速度等特性上,中国企业具有竞争力,但硬件精度、耐用性和可靠性方面落后于美国等外国企业,在关键传感器技术研发上也存在差距。不过,中国在机器人产业规模和市场需求方面表现突出,拥有大量机器人初创企业,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,且机器人密度较高。
美国的产业情况:美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同样积极发展,部分企业在 “具身 AI” 软硬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,如 NVIDIA 开发的多种工具被中美企业广泛应用。美国政府和私人对机器人领域投入可观,2023 年私人资金达 68 亿美元,2024 年上半年也有 42 亿美元,其中部分流向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。
三、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策略
政府支持举措:中国政府大力扶持人形机器人产业,发布指导意见将其列为关键竞争领域,设定 2025 年和 2027 年阶段性目标,旨在建立创新生态、融入制造业供应链并扩大社会应用。政府通过补贴、税收优惠和建设开发区等方式,推动国内企业采用人形机器人,并促进产学研合作。各地政府积极行动,如上海设立 14 亿美元基金,北京、上海建立创新中心,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研发。
企业技术创新路径:中国企业积极构建自主硬件 / 软件技术栈,部分企业与华为等合作,利用其 AI 模型和芯片实现 “具身 AI”。NVIDIA 虽不生产整机,但在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发展中作用关键,其技术栈支撑了许多初创企业工作,同时中国企业也在加快自主研发进程。
四、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影响与国会考虑因素
产业前景与应用潜力:随着成本下降和技术进步,人形机器人有望广泛应用于教育、医疗、养老和制造业等领域,缓解劳动力短缺和成本压力,甚至可能改变军事冲突模式,如在战场上替代或辅助人员作战。
国会关注要点:美国国会需关注人形机器人技术进展,因其可能改变商业和军事格局。关键技术集中于少数企业,中国正努力突破国外技术垄断,且在政府支持下快速追赶。美国应重视该领域发展,应对潜在竞争与挑战。